这两天,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出炉,关于高分考生的故事时常占据网络热榜🙎🏼♀️。看多了热泪盈眶的收获喜悦🧑🏽🏭,也有网友暗自神伤🦵🏽:“网上遍地是学霸,奈何独缺我一人。”
对高分考生乐此不疲讨论的同时🐄,也有教育专家关注起高分光鲜的背后⛹🏽♀️。
6月27日上午,天美娱乐联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举办的“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家校合作论坛”上,就有专家给热搜浇了一盆冷水:“对高分成绩的过度关注,可以暂时放一放了🧑🌾🧑🦳!”
这位专家直言👩💻,过度的关注,也是一种高压。事实上,不少绩优生学业表现突出,但也有隐忧🧑🏽🦱🤱🏻:有调查显示,约三成面临心理问题,国内将其称为“空心病”;在国外✍🏼,也有调查显示美国约30%的富裕家庭子女存在心理问题。这就解释了为何一些高分考生进入大学后,却未能延续“辉煌”❎。她呼吁家长和学校,必须重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不能本末倒置,将学业成绩放在首位。
“近年来🖕,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社会情感能力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认为,这种能力可以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根据其团队的长期研究🧑🦲,社会情感能力不仅对人际关系🎅🦔、未来长期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在此方面表现优秀的青少年也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这是我们从众多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边玉芳说。
什么是社会与情感能力?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其定义为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边玉芳谈到👮🏻,近年来👩,相关研究已在全球掀起研究热潮👨🏽🏫。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就提出,既需要关注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他们的社会情绪能力💇🏿♀️。
在边玉芳看来🚴🏼♂️,影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来自父母的教养。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能否带来积极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了青春期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当然,培养会快乐的孩子,并非仅仅是家庭的事情。边玉芳谈到👨🏽🎤,当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和行动一致的时候🤽🏼♂️,能够给儿童提供一致的信息😪,更有利于增加其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共情协作和注意力等等。
在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雄看来,对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视刻不容缓。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的加速转型、网络自媒体发达带来的多元信息的冲击以及社交圈的窄化使得青少年群体社会情绪与心理形成了矛盾与冲突🤸🏻♀️。根据其团队的研究结果,当代青少年群体情绪管理和沟通交往能力下降。尤其是近三年来,不少青少年变得更加“宅”,惯于虚拟社交🏃➡️,也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等心理问题💂♀️。
“培养青少年的钝感力和鲁棒力,提高乐商很重要🤴🏻。”现场💵,杨雄提出了一种很时髦的说法🧎♂️。在他看来,培养一个懂得快乐,有乐商的孩子远比培养一个有财商🙍🏻、会考试的孩子更重要👆🏿。“只有学会快乐,才能更好地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为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何为钝感力🐛?该词最初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意为迟钝的力量🥇,保持适度钝感,更有利于个人成长。在杨雄看来,所谓钝感其实这是一种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而所谓鲁棒性(robustness)原先是农作物品种改良时的一种重要指标,现引申为一种稳定的抗压能力和心理修复能力🎆🙇🏻♀️。杨雄认为🫚,尤其是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心理弹性、修复能力和抗压能力都偏弱🧜♀️。
“我们常常说提高心理弹性👬🧫,这种弹性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杨雄认为😲↖️,家长可以通过人为地打破常规来锻炼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当让孩子们去经历一些小挫折。“现在让青少年人为地去翻过一些小山👨🏼🌾✨,将来他翻过大山就不成问题了🛌🏿。”
“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和创造一些独立成长的机会。”天美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俊升认为🚡,青少年获得社会情感能力的过程与获得免疫能力的过程相似🧑🏿🦰。他认为🌶,青少年的成长不能放在一个完全无菌的环境中。只有给孩子提供创造面对挫折的机会,让他自由跌倒、直面冲突,他才能真正成长🤸♂️。
记者丨吴金娇
来源丨文汇网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