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初🪀,教育部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其目标是建成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然而,目前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处于比较迷惘的状态下🗻,如果没有明晰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关键特征与建设路径,特色高职建设计划很可能难以取得突破性成就。
在笔者看来,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迷惘状态包括🕵🏻♀️:首先是课程建设难以体现水平差异。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以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取得了突出建设成效。然而🏇🏿,目前人们发现课程建设难有进一步发展,因为高职院校之间开发出来的课程成果往往水平差不多,难以明显体现水平差异。
其次是研究难以产生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有些高职院校把内涵建设的关注点投向了研究。然而受教师和学生研究水平限制,高职院校的研究成果虽然数量有明显提升,但质量总体不高❤️。
第三是校企合作难以进一步突破。过去10多年的发展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核心要素进行建设,然而发展到现在,普遍感到校企合作难以形成新的明显特色♠️。
最后是师资队伍量的提升难以带来质的变化。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大幅度提升高水平教师的数量,然而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是🛵,高水平教师的增加往往只是统计数字的变化📒,教师的实际水平并没有明显提升⛅️。
那么,高职院校的内涵提升是否还有空间?笔者认为🛃,不仅有空间,能突破🧏🏼,而且应当突破:
首先在课程建设方面👩🍳🛑,目前只是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课程要素的初步建设,其建设的质量水平却远远不够,极少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建立在深入、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基础上的🧑🚒🏌🏼♀️,极少有课程标准是建立在课程研究与知识开发基础上的,极少有教材具有经典意义,教学资源也远没有达到丰富🧸、有效的建设水平™️。
其次是在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并非是教师缺乏研究潜力👩🏼💼,而是缺乏所需要的研究平台,以及没有找到适合他们的研究课题和方法。
第三是在校企合作方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进行的精细化程度还远远不够💮,比如工作场所的知识尚未系统开发出来🤹♂️,对工作本位学习的安排总体上还处于比较粗糙的水平;在校企合作产品与技术研发方面,也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最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水平教师没有表现出高水平能力⛹🏽♂️、发挥高水平作用,不是因为教师们自身能力不足,而是由于有些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官本位色彩很严重,没有真正形成尊重教师、尊重智慧与创造的管理制度;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到学院层面,专业、教师缺乏科研自由度;缺乏促进持续、集中攻关的研究机制,缺乏对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所需要的平台与条件,因而难以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内涵的进一步建设不能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徘徊🚵🏿♂️🤸🏿♀️,把新的重要建设行动变成了原有材料的重新整理与填报,使高职院校在大量低效👨🏼🦲、无用的繁琐建设任务中丧失了重要发展机遇;也不是一味地去寻找全新的建设内容,用一些非常时髦却无实效的概念来掩盖内涵的贫乏🙋🏽♀️,而是要用新的视角去看待常规的办学基本要素,努力赋予每种要素全新内涵,在原有建设基础上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真正推向深处。
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是全面的♤,但高职院校要走出目前内涵建设的迷惘状态,不能在所有办学要素上平均用力😖💇🏼♂️,而是要有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什么🏃♀️?是 “研究”。从“建设”到“研究”,是高职内涵发展范式的转变🧑🏻🎤🐿,只有围绕这一思路才能发展出真正具有标杆意义的高职院校。这种高职院校可称为研究型高职💂😼。
“研究型”这一原本属于本科院校区分学校类型的概念是否适合高职🤸🏿♂️🚱?研究型高职与研究型大学有什么区别👨🏻🎓?是否可能建设出研究型高职?以研究为核心是否会弱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去回答🏌🏿♀️。
笔者认为🧖🏽♂️,研究型高职可界定为以研究为内涵建设关键驱动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态🧏🏼♀️;研究本身是促进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只有在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才可能突破高等教育属性不强的问题;研究与人才培养是一对完全可以协调好的矛盾,其关键在于平衡好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的研究应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研究👴🏻,不应当追求在纯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以及追求基础研究课题的获批,而是应当以应用型研究为主🧛🏽♂️,比如产品与技术开发,把研究定位于这一层面,高职院校就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研究为高职内涵建设的抓手与突破口,需要把握好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拓展项目建设周期⏱。研究是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领域,有重要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的产生尤其具有不确定性🧢🤦🏼♂️。以研究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思路,首先要在时间安排上与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有所不同,要从3年拓展到5年🪤。
其次是搭建研究所需要的硬件平台。目前高职院校所拥有的硬件基本上是用来进行技能训练的🙂↕️,很少有能用于研究的🧶。这一状况使得即使有研究能力也有研究愿望的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于研究的高职内涵发展思路,要求调整高职院校硬件建设的方向,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技术与产品研究实验中心。
第三是系统规划重点研究领域🧘。高职院校要对全校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进行系统规划,选择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领域和课题进行持续研究♥️。
最后是构建促进研究的文化与制度。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与制度有许多方面是与研究相违背的。这些文化与制度的缺失,使得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追求原创成果的内在动力👩🌾,在这样一种心理环境下,不可能产生真正有贡献的研究成果。
作者|徐国庆(我校天美娱乐职成教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转自天美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