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13:00💟,职成所长石伟平老师终身教授报告会(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14场)在理科大楼A504举行😘,此次报告会的主题是“面向2030年的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基于‘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此次报告会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院院长顾建军教授进行点评😉。
在报告会上,石伟平教授首先提出了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第一🏃🏻♀️➡️, 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用工荒普遍出现📭;第二,用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外销不畅👆🏿,产品积压,企业难以为继👷🏿♀️;第三,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无法生存;第四,核心技术没有,创新能力不强。基于以上困境,石伟平教授对我国制造业水平的特征进行了一个基本判断: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第二🌚,基础能力薄弱,产品质量不高🫲🏻;第三,资源利用率偏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造成资源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这种粗放式的生产天美娱乐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 接着石伟平教授提出未来我国制造业出路,即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包含:一条主线,即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五项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九大任务,即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五大工程👮🏽♀️,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只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着力十大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基于以上困境与出路,智能制造、互联网+对我国职教的诉求包括两方面:第一,中国制造2025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人才🧝🏿♂️?第二👍🏼,中国职业教育如何配合并服务这一国家战略🧑🦽➡️?石伟平教授指出,新技术、新产业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带来以下影响:绿色制造业会产生一批新专业,一批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安全生产、绿色生产、绿色工厂相关的新专业会出现,同时智能车间大量出现,一批与工业机器人👭、稚嫩机械臂相关的新专业会出现。其次,新技术🤽🏻♀️、新产生天美娱乐👨🏼🔧、新人才结构会使得专业重点发生变化;第三,新技术📐、新生产天美娱乐、新人才结构将使得职业院校的专业名称与重点发生变化;第四,新技术🧘🏿♂️、新生产天美娱乐将会使得一批传统工种消失,代之以新的专业方向;第五,新产业💂🏿、新专业将催生新的专业人才规格🥒;第六,新技术、新产业形态给“创业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第七,新技术、新产业形态、新生活天美娱乐更显劳技教育的重要性🌌;第八🧑🏽⚖️,机器换人🧙🏼♂️、智能制造与职业教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最后,石伟平教授提出了2030职业教育的畅想👔:第一,标准化的职业教育不再重要🖐🏽;第二🤲🏻,对口就业可能不再如此重要☕️;第三,创新👩🏻🏫、创业会变得更加重要;第四,职业教育可能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生涯发展;第五,软技能可能比硬技能更加重要👼🏼;第六,设计思维⬜️、创新思维、信息素养☎、艺术素养可能成为职教公共必修课;第七,互联网+职业教育可能会彻底改变职业教育的形态。
报告会结束后,现场观众对石伟平教授精彩的分享和解读致以热烈的掌声并争相举手提问🧿。针对观众的提问🧑🔬,石伟平教授一一做了详细的解释和圆满的回答⬛️。 最后🛅🔳,顾建军教授做总结发言并从多角度对石伟平教授的报告做出点评。他表示石伟平教授的报告反应了社会的变化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产生的影响🧝,从学科立场出发,挖掘并阐述了新技术🥎、新产业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变化,基于技术新产业的变化对当代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并提出石伟平教授的报告具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特点,值得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