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主持人🧖♂️,今天我仅想与大家交流自己在研究过程当中的一些体会,内容并不是非常系统,但其中有些是自己的看法。汇报框架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怎么看待实证研究🫥?第二,我有个基本看法,通常大家常言的“实证”,其实更接近经验研究,我尝试做些说明🟰🗄。第三🈚️,关于实证研究理解可能存在的几个误区。第四,关于方法👮、问题与理论间关系的理解🥒。第五,我提出自己的立场,倡导经验研究、方法的混合与共融。
关于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如果细说下来,必然涉及到孔德的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等。限于时间🚴🏻♂️,这里不做赘述,直接切入主题🙋🏽♂️。在我看来🍃,所谓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不是一个方法🎧,也未必是一个范式,而是一种带有理论探究的研究取向。首先,所有实证研究起于外在的观察经验🦵♢,由观察生成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来自经验与现实🥑,而不是文本文献🎒🚺。在问题形成后,建立一系列因果推断,即理论假设,然后是变量关系推断🧜🏼♂️,以及通过确凿的经验和事实去证实与证伪🏬,最终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理论解释。实证研究非常强调逻辑性😽,主要是演绎推理。
实证研究有一个比较理想的预期,它推崇自然科学的研究理路,强调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即所谓通则🟣,形成一般性的理论,建立起一种存在因果关联的理论模型。其研究过程与结论带有脱域性💧🎢,即不受研究者及其所在情境的限制。另外,强调价值与情感无涉🧑🦼➡️,所有历史、文化以及个人阅历📥、价值和立场都是被剔除在外的。最终是要形成一种确定性的知识或者是理论♘,其结论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其数据与信息的获得采取的是一种远距离观察天美娱乐,严守主客二分。数据与信息获取方法与来源非常多,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数据,统计数据、文本(编码),如此等等。
这里可以列举有关规范实证研究的例子🤷🏿♀️。比如社会失范理论🪭、布劳—邓肯模型⛹️♀️、对应理论,科学社会学中的马太效应😌、优势累积效应、特殊主义与普通主义的机制等。这些都是通过实证天美娱乐获得的带有普遍意义上的一些理论解释📿。微观层面如情境定义、自证语言🦌、标签效应等等,中观层面如社会网中的社会资本、桥、结构洞,也是通过实证天美娱乐获得的理论模型🙍🏻♀️。
这里不妨呈现一个案例,如《社会变迁中的结构紧张》是李汉林教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中的一篇文章,它试图研究对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紧张予以因果解释🤷🏿。研究采用了许多主观评价作为因变量,试图分析它与诸多客观变量即自变量间存在的关联🟤🤟。整个的线路即:基于观察形成问题,由问题形成一系列的假设🚵🏼♀️,对假设进行经验检验,最终形成理论解释9️⃣。
在此,我所说的是,如果以上述标准来审视,日常中大家常提到的许多实证研究🪑,其实并不严谨,而是经验研究。在我看来,经验研究是相对于传统纯粹思辨而言的,实证研究也是经验研究,只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是小众的☣️🪞,而除此之外的绝大部分,其实是非实证的经验研究👩🚀。很多人会认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对立🙎🏼♂️,似乎经验研究是没有深度和浅表化的,我对此不予认同👨👦。的确,大多经验研究结论是未必指向通则,或者充其量仅仅获得的是特征描述,带有局限性的知识与共识,但是,正式通过众多一般性的经验研究🙍,我们才能够发现很多真实的问题🧗🏻,从而成为进一步实证研究的问题与理论生成之源🈷️。
在此有必要稍微说明一下⛅️,究竟什么是经验。严格实证研究所指的经验是外在经验,而我认为包括内在直觉与体验🏊🏽♂️、个体经验🧑🏿🎨📰,集体历史与文化体验👼🏽,其实都不妨可以归为经验范畴。经验研究可以带有状描🌄、理论和政策或实践等不同取向,不过,我更赞同的是涵盖这些的综合取向研究。关于经验研究👩❤️👨,有人认为它包括三个路径。第一是实证路径,第二是诠释取向🦵🏿,第三是规划或政策取向🙅🏽⚖️。实证取向这里不再重复,诠释取向或诠释主义取向强调的是参与性的观察,如民族志👨🏼🦲、口述史、叙事等等🐆;规划政策取向,其实就是行动研究,强调发现问题,基于问题提出进行决策🤸🏿♀️,然后干预,最终解决问题。
在此🕤,我尝试分析一下现实中关于实证研究所存在的部分误区。第一,实证是否与理论思辨对立👴🏻👬🏼?其实🧑🏿🎤,所有实证研究都是带有理论负载和为理论所渗透的。实证研究的假设形成过程本身就是理论思辨过程。逻辑是实证研究中最核心的工具,特别是实证研究中的推断性分析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演绎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涉及到有关抽象概念🥄🐪,如何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的操作性定义,没有理论功夫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基本思辨素养🆘,实证研究是做不好的🏋🏿♂️🏂🏼。
第二🧛🏽♂️,实证研究是否能够做到严守中立🕴🏼🪃?在我看来,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都难脱价值与情感污染。实证研究都是问题在先,但是问题选择过程往往带有个人价值和立场判断🔒。甚至实证测量的工具设计🧑🏿✈️,有时候也难免受到价值污染🍦,比如关于很多失范的量表设计,大多采用了非常极端的负面语义量表,这种表述本身带有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也往往会影响受访者的判断。这里举个例子,最近有个关于人们对房价承受力调查,调查的标题表述为“49.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太高难以接受”,相信你看了后一定会觉得大多人会抱怨房价太高。但仔细阅读全文发现,对目前房价可以接受的为46.5%,令人满意的是3.8%,也就是说,有50.3%的人可以接受目前的房价。因此。如果我把标题表述为“有50.3%的居民认为目前的房价可以接受”🅱️☃️,你看了后会有什么反应?
第三💪🏽,实证研究是否等同于定量研究👏🏽?在我看来,我们日常当中大量研究,都采取了定量方法🙍🏽,但是很多定量其实并不是实证研究,譬如各种普查性的调查,其主要目的就是描绘有关整体特征🐕🦺。它们其实仅仅是描述性分析,没有理论假设💂🤾🏻♂️。再譬如,大数据分析只做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它是定量的,但从来不关注因果关联🧏🏽♀️,它也不是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往往采用定量工具👨🏽⚕️,特别是强调建立精确的数理模型🧖🏼♀️,但这不意味着实证研究就一定是量化研究。比如说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基于田野观察与访谈所形成的众多理论,行为主义采用实验观察方法的研究,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等等🫵🏽,基本不用定量方法🧑🏼🍼,而是采取归纳的天美娱乐获得相关的理论。
第四⚅,循证研究是实证研究吗?在我看来👩🦱,也不是,实证研究强调因果关联,回答的是什么与何以为是的问题。但是现在大量循证研究所关注的并非是这些问题,而是是否有用和有效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经常关心的班级规模大小与教学效果间的关系问题✈️,它重点在于通过比较看那种效果更好🦶🏽?这种研究很难说是实证研究🌿。在比如,现在很多人做的翻转课堂研究,通过设立一个参照组和一个实验组来比对效果⏺☛,这也是偱证但不是实证研究。偱证研究仅关注效果往往存在致命的缺陷🤹♀️,它不仅无法提出一种因果关联的理论👨🏿🍼,而且也缺乏诠释主义所具有的人文与价值关怀。
第五🚹,实证与诠释取向的质性研究间是对立的吗🖐?通常人们往往认为两者间是相互排斥甚至对立的🕴。而在我看来📀,两者间常常相互缠绕于一起,很难区分。社会科学研究关注的是人的行为,凡人的行为都是带有动机与意图的,仅仅通过外在观察并不一定真正说明问题💲。譬如你看到两个樵夫上山砍柴🚴🏼♂️,你的观察是两个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但是👨🏿🔧,同样的行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一个是砍柴生火,另外一个取来建一个栅栏📇,因此🧜🏻♂️,实证研究不可能离开诠释。实证研究所关注的事实都是人为建构的事实🙇🏿,再严谨的研究,其理论解释都存在局限性,充其量是统计意义上的规律,但是这种统计解释的都有剩余和留白。譬如,有人认为统计中R2往往不超过50%,那剩下的50%怎样解释?此外,所有实证理论模型即使有解释力,它充其量是限于特定时空,一旦时空流转,解释力就会出现问题。
质性研究,关注特定情境中意义的理解与诠释,对研究对象往往有着更为生动具体的描述与把握🧏🏽,且通常有很高的内在效度。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质性研究仅仅关注其独特性或特殊性,而否认情境差异中任何家族相似性的可能🚵🏻,它难免也有自说自话的嫌疑🦸🏼♀️👷🏿♀️。所以🥃🤹🏼♀️,在我看来🦷,质性和实证之间不能过去强调其对立性,而应该关注互补。
譬如🧝♂️,质化研究可否也采用实证路线?在很多内容分析方法、扎根理论研究中🎬🐸,人们往往采用编码的天美娱乐来分析文本⌚️,编码过程是一个诠释的过程🕍🌒,但是🤵🏻♂️,对于编码所形成的概念范畴,其实可以采用形成理论假设🆙🚣🏼,进行统计分析天美娱乐来检验💂🏻,这方面我看到的例子很多,很有趣也很有价值🏄🏿♂️。
最后,我想摆明自己的立场。对于目前的教育研究🥱,我更倡导经验研究,而不是一定要都做严格的实证研究🚣🏿。倡导经验研究🚴♂️,强调方法的混合与共融,才有可能为教育研究带来新气象。要避免几种可能存在的极端取向,过于迷信严格实证研究结论🕵🏼,难免陷入决定论与工具论🏅🍏。而如果一味拒斥实证研究规范,过于强调诠释的独特性🧖🏽♀️,就落入相对主义的泥淖之中。
强调方法混合与共融👰🏻,要求对研究路径的取舍有开放性和反思性。但有几个原则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在逻辑与事实之间,应该是事实(经验)为王;在方法与问题之间,问题为王😒。方法是为问题服务的🐕🦺,研究者应该能够做到文(质性)武(实证)兼备。我们对问题需要洞察里,方法(与素材取用)需要创造力🤵,理论建构与解释需要想象力。教育研究归根结底是人及人的境遇的研究,需要关注处于特定历史文化中的人,因此,它需要有价值关怀、本土关怀🧑🦽➡️。但是🚔,在求证过程中要讲究规范,尽量要有严谨性。对于任何方法,都不能过于迷信,在我看来,只有技艺精湛的研究者7️⃣,没有所谓的方法论专家。如果方法不纳入到自身的研究过程🧙🏼♂️,任何所谓的方法论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就此意义而言,方法毋宁说是一种研究实践中的艺术和策略🚂。
最后我想用米尔斯在《社会的想象力》中的几句话收尾,权且作为共勉。
“我相信,没有哪个社会学家所提出的法则是超越历史的,是不能理解为某一时期的特定结构有关的。就是说,所有通则都无法摆脱继有特定时期历史和社会的局限。……一流的世界分析学家会避免僵化的程序,尽力发展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想象力非常关键,不受方法与技巧的制约🌋。……对一流的社会学家来说,方法与理论都不是独立的王国🫃🏽,方法是针对一定问题的方法,理论是针对一定现象的理论➝🩷。”
谢谢大家!